至于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研究一下,揭开这个中国文化的谜团。为了庆祝胜利,人们把这一天定为节日。首先,端午节的名字很有趣。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它仍然是中国人庆祝的节日之一。中国文学史上常称风骚,风指诗经,风骚指楚辞。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一,端午名称趣谈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西晋周处风土记解释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个带五的日子。初五是开头的一个五,故叫端五。据说唐玄宗八月五日生辰,为了避五之讳,下令把端五改为端午,并把端午节视为大节,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中就有端午被恩荣的诗句。
午,属十二支,农历十一月为子月以此为序顺推,五月恰逢午字。故五月又有午月之称。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有叫五月节的。民谣唱道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端午节这天,为驱魔避邪,民间有把艾叶菖蒲悬于门上的习俗。因此,端午节也称作菖节蒲节。
农历五月也有叫做菖月或蒲月的。民间传说,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是五月五日投江自沉的。为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我国一些地方每年端午节要进行龙舟比赛。龙舟竞渡往往在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中午进行,叫着端阳竞渡,故端午节又名端阳节。端午节还叫女儿节。清末江苏长洲彭蕴章在他的幽州土风吟女儿节中说女儿节,女儿归,耍青去,送青回。
球场纷纷插杨柳,去看击球牵裙走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谁采艾,装拏衣?女儿娇痴知不知。形象生动地叙述了端午节已婚妇女回娘家,未婚女子结伴游玩的喜悦心情和欢快场面。在劳动妇女被压在社会最低层的旧社会,妇女能得到这么一个解放日是不容易的。看来端午节叫做女儿节,不是沒有道理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后,曾规定阴历四月,藉使民时,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从此,端午节又有夏节之称。因各地习俗不同,端午还有午日节地腊节天中节等名称。二,端午节溯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说法其一,纪念名人说。端午节名人说法,流传很广,涉及到的人物也比较多。最主要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伍员等。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据南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
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另一部著作荆楚岁时记中提到龙舟比赛的三种起因,其中之一是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并将舟揖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由此可见,端午节民间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彰明法度,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被赶出都城,流放于沅湘流域。在流放中,屈原忧国忧民之情更笃,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叙述自己的家世生平和政治主张,揭露当权者的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屈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在绝望中抱石自沉于洞庭湖东南的汨罗江,时为农历五月初五日。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设法搭救,众艀争相划入汨罗江中,以后便发展成为今天的龙舟竞赛。又传说屈原遇难后,楚国百姓纷纷往江里扔筒粽,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从此也就有端午节食粽的习俗。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相沿至今,普遍流传,充分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崇敬。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据说江浙这一带很吃香。也是基于荆楚老了,想起五月五日的时候,问候吴军,逆浪而行,被水淹没,是吴栋的习俗。那是子胥的事,不是瞿平的事。引文中提到的屈平,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这种说法既否定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又把端午节的出现从战国时期提前到了春秋时期。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将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